【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谜语导入法。教师出示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学生猜出是地图,进而导入新

题库2022-08-02  24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谜语导入法。教师出示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学生猜出是地图,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地图的概念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说出地图的概念及其要素。 【学生活动】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 【过渡】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 (二)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比例尺,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得出比例尺的概念。 【学生活动】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教师补充】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活动】比例尺有几种表现形式呢? 【学生活动】线段式、数字式。 【教师总结补充】 (1)线段式:即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2)数字式:例如1:500 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 000厘米,即5千米。 (3)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出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米,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5000米,或五十万分之一。 2.方向 【教师活动】教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指向标,引导学生进行在地图上方向的辨别。并提问,如果没有指向标,该如何判别?(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补充】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 3.图例 【教师活动】教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图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图例,并进行补充常见的图例。 【学生活动】识别不同的图例和注记。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询问: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在我国的方位。 【学生活动】抢答,巩固对地图的掌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简单绘制学校平面图,下节课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说出地图三要素的内容。 【参考答案】 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地图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等于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表现形式有文字式、线段式和数字式。 (2)方向:通常的地图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的符号和文字反映的是图例和注记,它们都表示一定的地理事物。读图时要根据图例和注记识别不同地图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2.请谈谈地理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答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想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并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区域地理时,教师可以利用经纬线的空间定位,快速确定某一区域位于哪一个大洲或哪一个国家,然后引导学生注意特殊地理界线,从空间定位和地面状况分析出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的形成原因、自然带、水文状况、资源分布、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交通等,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使其有效应用地理知识。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地理知识,教师则要鼓励学生走出地理课堂,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进行地理实地观测、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等,既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041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