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之后提问:这

最全题库2022-08-02  60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之后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商业活动?不同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先秦时期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商人”中“商”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商字最初的含义就是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教师补充并提问:在西周时期,对于商业的管理比较严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呢?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比如著名的大商人范蠡和吕不韦。 2.秦汉商业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局面并没有持续下去,到了秦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变得艰难起来,请同学们结合史料,说一说原因。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教师补充:虽说商业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但是秦汉商业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的局面。 3.隋唐商业 教师过渡: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商业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找出隋唐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隋唐时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除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教师补充: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也体现了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 教师展示曲辕犁和隋唐大运河的图片,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思考:唐朝商业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为商业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商品流通,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宋元时期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片段和《马可?波罗行纪》对元大都的描述,提问:通过材料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学生观看材料,回答问题:两则材料分别描述了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局面。 教师请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同时展示交子图片,进一步提问: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教师追问:宋元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宋元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 5.明清时期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提问:能不能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不同时期的商业发展表现及原因,并引导:不同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都不同,但总体上商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影响商业发展的共同因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影响商业发展的共同因素有国家政策、交通因素、对外交往和民族交往情况、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因素。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商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除了重农抑商政策之外,我国古代政府还实行过哪些商业政策? 【参考答案】 (1)工商食官制度: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2)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3)“海禁”政策: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4)闭关锁国政策:明代中期以后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请谈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并说说你将如何执行? 【参考答案】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套指导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实施时应注意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一种传递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 新课标和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会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更多采用讨论式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其次,在教学环境上不断更新。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定期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郊游等,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总结力和表达力,寓教于乐。 最后,开展多样性的校园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读书活动、辩论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提高学习效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034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