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之前学习过对分离现象是怎样解释的?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D表示,隐性因子用d表示

admin2022-08-02  29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之前学习过对分离现象是怎样解释的?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D表示,隐性因子用d表示;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释是假说,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设疑:怎样才能验证假说是正确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测交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孟德尔怎样对假说内容进行验证的?(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进行测交实验,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验证了假说是正确的。)
追问:你能根据之前的学习,利用图解来分析测交实验么?(高茎豌豆(Dd)产生配子分别是D和d,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只产生配子d。测交后,产生高茎豌豆(Dd)和矮茎豌豆(dd)的比例为1:1。)
2.假说-演绎法
思考:什么是假说-演绎法,结合孟德尔的研究历程,说一说分为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
3.得出结论
请同学讨论总结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B.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三)巩固提高
如果想知道一个生物是否为纯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自交、测交。植物可以自交,动物无法自交就用测交。测交可以用来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同学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作业:设计实验程序“怎样才能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呢?”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本节课中孟德尔是怎么进行测交实验的?
【参考答案】
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2.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突破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难点是:分离定律的推导过程。在这个部分采用图解式教学,通过一步步讲解和引导让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形象的看到豌豆的性状变化更直观看到分离中基因型的分离过程。最后巩固阶段通过具体习题更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学习和理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032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