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内容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考试题库2022-08-02  31

问题 1.题目: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内容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 (2)情绪与动机 (3)酝酿效应 (4)问题情境 (5)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运用以上知识,设计一堂心理课,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控制在十分钟; (2)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色; (3)重点内容讲解到位。 答辩题目1.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置?本节课是如何实现教学重点的? 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考考你 1.规则介绍 一笔画出四条连续的直线,将3×3排列的九个点连接起来。2.交流互动 师:你认为你画的又快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我以前见过类似的问题。 3.教师小结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解决的速度是不同的,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 (二)主题活动: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规则介绍 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交流讨论 (1)师:你们觉得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生1:知识经验。如果有解决该问题的知识经验的话,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变快。 生2:当时的情绪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心情好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效率比较高,心情不好的时候根本不想去想问题。如果有相对较高的动机的话,就会寻求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么速度也会提高。 生3: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先做别的事情,可能过一段时间再来解决,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因为有时候遇到难题的时候可能会走入一个误区,这时候先放下它,过一段时间用可能就会用一个新的思路来解决它了。 教师小结: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除了已有知识经验、情绪和动机、酝酿效应外,还有其他因素。 (2)师: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6厘米,请问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两种。在做题的时候哪一种不容易出错?为什么?生:b。因为图a较难看出圆半径与外切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而图b较容易看出圆半径与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所以解决图b问题时出错少。 教师小结: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3)师: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一起看一下陆钦斯的量杯实验。在实验中,告诉被试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要求他利用这三个杯子量出一定量的水。其实验程序见下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序列1—5的实验,由于被试形成了利用B-A-2C这个公式的定势,结果,对序列6和序列7,也大都用同样方式加以解决,竟然没有发现原本应该显而易见的简单办法(即A-C和A+C)。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发现定势对我们产生了什么作用?生:定势使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陷入了一种固定的方式,本来很容易的事情却因为定势的影响变复杂了。 教师小结: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4)师: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思考一下在生活中有出现这种现象吗? 生:有。比如如果让我说雨伞的用途,我会脱口而出下雨天用来遮雨,很少想到它还有其他用途。 教师小结:功能固着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5)师: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你能想到原型启发的事例? 生:通过对鸟翅膀构造的研究,设计了飞机机翼;通过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仿效,制造出了雷达。 3.规则介绍 小组讨论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4.交流讨论: 师:你们组讨论得出的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有哪些? 生1: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已有的知识经验,防止功能固着。 生2: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暂时搁置,学会利用定势,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四)总结升华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及解析】 1.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置?本节课是如何实现教学重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之所以将其设为教学重点,是因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本节课的题目是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第二,题本给出的内容也是关于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的知识点,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将题本给出的内容设置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我选择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重点,我在主题活动中先让学生讨论得出他们知道的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有部分知识是学生所不知道的,所以我会通过讲授法,让学生全面的认识所有的影响因素。 相信通过这样的设置,最终可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答案】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第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给学生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第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第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提出假设,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8030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