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题库2022-08-02  36

问题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若指导中学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请你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阅读环节。

选项

答案

解析 (1)《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①开篇点题。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
②层次清晰。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清晰明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3)阅读环节设计: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退后”的思路。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自读,出示自学提纲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②分小组讨论,再次品评
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创设情境,精读感受:
播放钱塘江潮的视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①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②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③议——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大家各抒己见: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像发生了地庇感受到地在震动;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④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⑤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
⑥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结回顾,再读欣赏:
学完全文后,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在讲台上朗读,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congyezige/11417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