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 乡村

免费题库2022-08-02  44

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 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 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 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 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入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 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请以上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 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选项

答案

解析 (1) 二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 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 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 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 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 学长组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 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 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⑵二者的异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 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 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乡村教育的 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 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 扬传统道德。
【评分说明】只写出每个教育方案的要点而不展开论述的,最高不超过4分;能从其 他方面较为合理地比较二者异同的,可以酌情给分,每点最高不超过4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xueli/9205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