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考试题库2022-08-02  14

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②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③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辨;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原隰④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叁年,乃流王於彘。注:①弭:消除。②壅:堵塞。③瞽:乐师。④隰:低地。1.最后被流放到彘的是谁?2.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用原文语句作答)

选项

答案

解析 1.厉王

据最后一句“流王於彘”即可得知。
2.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对这句的理解,重点把握的是:“善”“败”用在动词后,“行”译为“实行”;“备”由句意理解为“预防”;“阜”选用它的“大、丰富”义项。
3.
为民者宣之使言。

可在文中召公的相关语句中摘录。“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最具概括性地表明统治者应允许老百姓表达看法并听取老百姓的意见。而前半句“为川者决之使导”是类比、喻证的手法,可以不作为主旨内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xueli/26623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