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某市“十一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需对该市沿海、沿江的滩涂实

资格题库2022-08-02  17

问题 根据某市“十一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需对该市沿海、沿江的滩涂实施1︰10000海岸以及水下地形测量。为该市围垦工程、港航建设、海洋资源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测绘资料。测区位于东经121°24′00″~122°09′00″,北纬40°04′45″~40°23′30″,包括该港口和附近地区、航道、锚地以及航行信息(水深、障碍物、干出滩、海岸线、海底水质、助航标志等)。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东部受大面积海水水体的调节作用,西北到西南部群山环列,对冬季寒风侵袭起到阻隔作用,从而形成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7.3~18.3℃,夏季受太平洋副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月平均气温在28℃,极端高值达40.5℃;7~9月的台风雨期,雨量大,强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20%~28%,夏季盛行东南风,夏、秋季节多台风,一般风力在7~8级以上,有时风力达12级以上。本海区均属强潮区半日型潮流,大潮期间多数地区流速大于1m/s。属正规半日潮,一天两高两低现象明显。项目任务是完成1︰10000海岸以及水下地形测量,提供当地平均海平面基准下的高程数据、2000坐标系下的UTM坐标,并绘制海岸以及水下地形图。  任务日期为:自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2010年5月30日结束。  (1)已有的资料准备。  ①测区内已有1︰10000的地形图,可作为控制网设计、选点用图;  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③长期验潮站资料包括:布设了1、2两个潮位站,1站为长期验潮站,前期已经有13年的潮位观测资料:2站为短期验潮站。1站和2站间距离10km,两站间潮时和潮高的变化与其距离成比例。测量水域位于1、2站之间,水下地形垂直基准采用当地平均海平面。  (2)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及规格。  ①平面坐标系统:城市坐标系,高斯投影3°分带;  ②陆上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③水深基面: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  ④测图比例为1︰10000,等深线间距1m;  ⑤定位精度要求10m,测深精度要求1%水深;  ⑥交叉点测深不符值均方根要求小于0.8m。  (3)已有设备情况。  水下地形测量采用的设备应包括:  定位设备(GPS):根据测量比例尺、精度和测量环境采用信标GPS接收机;  声速测量:应该根据水深以及区域温度、盐度变化采用声速剖面仪,在淡水区可采用温度计;  验潮仪:对于需要架设临时验潮站的情况,可采用水尺验潮、波潮流仪、压力式验潮计;测深仪;  水准测量:水准仪或者全站仪;  其他辅助设备:姿态传感器和光纤罗经等辅助设备,辅助设备还包括计算机、发电机等其他设备。  (4)人员。  项目运行应采用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执行中各项执行应启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该项工作完成的负责人,人员安排应考虑人员安全。  问题:  1.水深测量中,在码头外如何进行测深线的布设?  2.使用测深仪时,应测定仪器的总改正数。用校对法直接求测深仪总改正数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当用检查板进行校正时,测得检查板的深度读数为A(m),测深仪测得的深度读数为B(m),则总改正数如何计算?  3.本案例中1、2两点间如何进行深度改正?  4.海岸地形测量需要上交哪些资料?

选项

答案

解析 1.海洋测深是确定海底表面至某一基准面的差距,在码头外进行侧深线布设时,应从码头壁外1~2m开始,每隔图上2mm平行码头壁布设2~3条测深线。
2.用校对法直接求测深仪总改正数适用于0~20m水深范围,当用检查板进行校正时,测得检查板的深度读数为A(m),测深仪测得的深度读数为B(m),则总改正数为A-B(m)。
3.依据案例材料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2两站的控制范围不能重叠,并且此时两站间潮时和潮高的变化与其距离成比例,两验潮站间的瞬时水深可采用直线分带法或时差法进行水位改正。
4.海洋测量需要上交的成果资料包括:①测量任务书、踏勘报告及技术设计书;②仪器设备检定及检验资料;③外业观测记录手薄、数据采集原始资料;④内业数据处理、计算、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⑤所测绘的各类图纸及成果表;⑥港口资料调查报告、技术报告、各级质量检验报告;⑦测量过程记录;⑧其他测量资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jzgc/15287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