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部某省的B县政府发布了《B县“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3-2016年)

免费题库2022-08-02  25

问题 近日,西部某省的B县政府发布了《B县“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3-2016年)》,其中指出,到2016年“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布局合理、示范带动效应突出、相关专业转型升级、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力争使构建“智慧城市”成为该县发展的新模式、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此,网友们纷纷吐槽:网友甲:我们B县是贫困县,终于也要现代化、信息化了,变成智慧城市我们的生活会好些吗?不过听说现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都是政府投入,我们县除了水泥厂、茶厂、酒厂之外也没有什么产业,政府哪来那么多的钱建智慧城市啊?而且还规划在三年内建成“基础设施布局合理、示范带动效应突出、相关专业转型升级、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格局,既然县里没有产业,示范什么又带动什么,转什么型升什么级啊,看不懂……网友乙:在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看来,没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与学术界和咨询行业合作编制好智慧城市的漂亮规划,再将规划向外发布,就表明地方政府有大气魄,能紧跟潮流。至于规划如何落实、什么时候能落实,再慢慢说呗。据消息人士称,一些城市大力宣传的智慧城市工程项目就是由于政府资金无法到位、投标企业不堪重负而出现了项目暂停或延后的情况。网友丙:我们市已建成了智慧公交了,不过智慧公交并不智慧啊。3月4日,我晚上加班,下班后到达公交车站时,已近晚10:30,公交智能站牌显示“552路距离本站3站”。我十分欣喜:“终于赶上了末班车了”,于是一直在站台翘首苦候,直到晚11时多,552路还是迟迟未来。一位热心的骑车人停下来问我:“你在等公交车吗?这站牌的提示不准的,你还是别等了。”不得已只好打车回家,结果出租车费翻番,都是智能站牌误导了我!第二天上网一查才知道,早有记者报道我市近一半的公交站牌存在着发布信息不准确或不及时的问题,有的智能显示屏还未通电,没有任何信息。网友丁:现在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嘛。一些城市将涉及道路、管网建设以及安防系统的一般性投资均划入智慧城市的信息化投资中,而实际上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不能并入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也无法实现智能化公共管理系统的升级。过去几年间,外国企业在中国“智慧城市”已中标多个重大项目工程,这些工程采纳国外厂商的解决方案,并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芯片、元器件、网络设备、通用协议和标准的90%以上依赖进口,防火墙、加密机等信息安全产品65%源于进口,这很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可控制的隐蔽后门。网友戊:现在中央多部委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大多是各做各的建设标准和规划,一些城市中交通、安防、医疗等各个系统以及电网、燃气、自来水等城市公共系统单独推动,未联网形成信息孤岛,这也让智慧政府联合办公、统一服务存在困难。一些城市管理其实就是办事手段电脑化了,并没有体现出有多么智慧。有一次我去行政大厅办证,被告知停电了无法办公,无奈返回。你说,我市都智慧化四年了,为什么就不能在网上直接办证呢?智慧城市建设涉及人与人、人与机构、市民和市政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在这所有关系之中,人总是位于中心地位。“给定材料1”中提到:“智慧城市建设涉及人与人、人与机构、市民和市政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在这所有关系之中,人总是位于中心地位。”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50分)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见解深刻;(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4年重庆市公考《申论》真题(下半年)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智慧产业、提供智慧服务,以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能够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使城市的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环境更和谐、生活更美好。而“智慧城市”运行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的加入,“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以人文本。(本段分三部分,分别是“智慧城市”的解释,“智慧城市”带来的好处,“智慧城市”与人的关系。层层递进引入主题。强化了主题的作用)
不言而喻“智慧城市”带来的好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进驻基层管理机构,方便了街道的安全治理工作,维护了群众的治安环境;“智慧城市”与社区医疗结合,实现群众与社区医生的实时沟通,便于社区医生掌握居民病情,大数据医疗信息可以让接诊医生迅速对病情作出研判,给患者提供最精准的治疗,挽救患者生命;“智慧城市”与交通结合,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人提供最为及时的行车实况,节省出行时间……“智慧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为未来的生活增添色彩。(该段从多个方面细化“智慧城市”带来的益处,强调“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为下文的提出发展方案作准备。)
但是时下却出现了“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怪状。有关规划不切合当地实情,盲目设定目标;个别政府将“智慧城市”规划视为面子工程、业绩工程,项目被迫暂停或者延后;相关设备缺乏维护保养,被群众所诟病……想要建成真正的“智慧城市”需要祛除以上顽疾。
(本段转而谈当下面临的问题,点名了“智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阻碍,丰富了文章内容。逻辑上与下文的解决方案构成了合理的对接,体现了考生行文的逻辑性。)
“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智慧城市”规划性文件的出台,应将人文的关怀融入到规划中。当下部分地区为跟进潮流,业绩观存在扭曲,更缺乏人性化理念,因此在制定规划时应杜绝错误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尤其是对于贫困县,辖区内可能缺乏优秀的产业,则不能盲目谈“产业转型”,制定不切实际发展时限,最后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落了空,也让百姓寒了心。应当结合邻域的其他优秀县区统筹发展,利用优厚的吸引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联动机制,展现“智慧城市”的核心本质—“人文城市”。(本段依据材料中重点篇幅提到的规划设计问题得推导得出,段落内容解决方案细化且具备可执行性,符合文章要求。同时本段从执政的“思想”观念开始谈起,符合行文的逻辑性)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发力。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其实要求发展要惠及社会最广大的群众,而这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类群体便是弱势群体。2015年韩国首尔的“智能计划”通过每人持有一部智能终端设备,将设备与监护人及管理机构相连,保护所有市民的安全。为了确保能够听到所有市民的发声,呼吁市民在购买新设备时捐赠旧设备,并对旧设备改造免费分发给弱势群体。得益于此,韩国率先实现了公共服务全智能化管理。(在执行层面,“智慧城市”最终目的便是惠及大众。文段中选用韩国的优秀案例,证明该分论点的合理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人与人、人与机构、人与市政空间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人”这个关键点,才能真正的将“智慧”融入到大众生活中,惠及全社会。(尾段重新提及“人”的重要性,呼应前文。同时重申题干中的关键句子,凸显主题。)
试题解析:
(1)审题立意可知,题干中划线的句子强调“人”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主题,即“以人为本”。
(2)回到材料中找到与“智慧城市”建设中体现“人”的段落。前三则材料主要与“智慧城市”建设有关。材料1通过多个案例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带来的好处。材料2例举了两个优秀的案例,并且对两个案例展开分析,主要是讲述了“智慧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关系。材料3通过群众的言论表达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问题。
(3)成文过程中可以适当应用材料中的词句,但不可大篇幅抄袭。适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gongwuyuan/8571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