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近年来,国家财政部会同中央部门

考试题库2022-08-02  24

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近年来,国家财政部会同中央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方面,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细化“三公”经费预算编制,规范预算口径,要求中央部门从基层单位逐级汇报“三公”经费预算,努力提高“三公”经费编制的准确性。强化“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约束,明确要求各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不得超过预算规模。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随着《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的实施,“三公”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国务院要求,2010年至2012年部门预算编制中,按照“零增长”原则,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核和控制。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93.64亿元。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84亿元。“三公”经费压缩了,“三公”账目数据更全面了,还增加了部分解释说明,人们在充分肯定中央部门晒“三公”经费细账的同时,也充满了更多的期待。2012年6月至7月,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强国论坛联合推出了“晒晒公家的铺张浪费”系列报道。并邀请了知名专家学者,回答编辑和网友的问题,为“公家”的铺张浪费现象把脉。专家们指出:在我国,政府成本过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问题,政府成本体现在政府自身消费方面,我国政府自身消费约占财政收入的20%左右。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降低政府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政策性浪费也比较严重,由于决策的公开透明度不够,少数人或一人决策现象严重,因此决策失误造成的财政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从2006年以来,“三公”消费一直是政府“自身治理”的重点,但目前来看,效果仍不很明显。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在我国,公共收入究竟是多少不是很清楚。比如,2010年社科院财贸所白皮书显示,我国财政收入约为8.3万亿,但宏观税赋收入在14.2万亿左右。就是说,有6万亿左右没有被纳入预算管理体制,因此在体制外循环而大多成为滋生“三公”消费的温床。其二,即使在预算范围内,“三公”消费的数字也没有细化,我们无法判断哪些“三公”消费合理,哪些不合理,也就无法禁止一些单位用“三公”消费挪用或挤占公共财政资源。2012年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了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看不懂”,也弄不明白“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甚至还有人把“三公”经费与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画等号。“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有所不同,也说明‘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有待加强。”财政部财科所B副所长表示,建立完善的预算透明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把管理制度向公众公开,让公众监督政府有据可依。此外,“三公”经费的标准不明确。比如,车均运行费,有的十几万元,有的不到三万元,但老百姓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去评说哪个多了哪个少了。还有,“三公”经费的标准也需要与现实相符,才能起到一个硬杠杆的作用。比如,外宾接待费和出国住宿费分别是1998年和2001年开始执行的标准,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造成超标现象比较普遍。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时,部门之间数额相差太大,有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为数百万元,有的却多达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起初,有人提出疑问:部门之间支出差距这么大,是不是有的部门比较节约,有的部门大手大脚?“今年人们不再纠结数额的大小。”W教授认为,绝大多数民众能够理性分析、科学判断。不同部门职能不一样,造成经费使用出现差距是必然现象。疑问年年有,2012年人们议论较多的,就是横比之下的差距。出国(境)人均费用,多的5万元,少的不到2千元;车均运行费用,高的10多万元,低的2万余元。差距为什么这么大?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媒体的报道是否准确?老百姓需要有个解释。或许有误读,或许是统计口径不一,或许是浪费太大。人们迫切想知道个中原因,但老百姓不知道该问谁,媒体报道后,至目前为止,也没看到有相关部门出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公开是好事,但面对质疑,如何调查?针对问题,如何查处?针对不良现象,如何改善?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不是目的”,有人这样评论。随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账单陆续公开,大多数百姓给予肯定。同时,公开后能否对不合理的公务消费进行约束,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在热闹的网络评论中,网友们一致希望“三公”经费规模要有所缩减,“三公”消费要合理规范。一位网友留言说:“不能单纯看费用多少,要看使用费用的合理性,必须花费的,1000万元都没问题,不能花,不该花的,一分钱都是问题,要有严格的精细化区分。”对此,M教授表示:“老百姓的话是有道理的,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数据来看,政府仍然是一个高价政府,公共支出还比较高。”同时他认为,公布确实是一个进步,让百姓进行监督,可以督促下一步的改进。事实上,从2011年中央部门开始公开“三公”经费后,绝大多数省市、个别省的市县也陆续公开。但M教授表示:“地方政府推广晒‘三公’经费有其自身的困难,例如地方政府会以‘不能在公务接待中对上级有所怠慢’为借口,进行超标接待,形成互相攀比的风气。”W教授也指出:“地方政府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接待任务,在日常的公务接待过程中也有一些难处。一是接待标准,现今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对来访者接待标准的高低会与对来访者的重视程度相关联;二是很多接待的资源掌握在主要领导手中,接待成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垄断,成为一种较为随意的‘人治’,领带说怎么接待就怎么接待。”中央带好头,地方须跟进。各级地方政府,须有中央部门这样的决心和勇气公开“三公”经费。根据给定资料1~3,你认为公众对“三公”经费使用还有哪些方面的期待?(15分)要求:提炼精当、表述完整。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3年陕西省公考《申论》真题

本答案从解释说明、反馈渠道、约束方法和落实情况四个方面展开说明,要点表达概括、简洁;要点之间没有交叉重复;字数符合要求。

试题分析:

(1)本题作答范围明确,需要作答公众对”三公“经费的期待,我们思考期待即需要政府作的更好,即政府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改进,本题简单来说,定位材料中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群众期待的主要方面,因而我们可以从目前”三公“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反推出公众的期待

(2)本题的难点是概括到材料中的主要问题,而非具体问题的简单罗列。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gongwuyuan/8563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