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创意产业方兴未艾,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创意产业理念向农业

资格题库2022-08-02  20

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创意产业方兴未艾,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创意产业理念向农业渗透,形成了创意农业。2009年12月,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发布了《中国创意农业价值研究报告》,创意农业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实践。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例高,农村地域广,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普遍不高,与城市相比,农村远不是一个吸引人并留得住人的地方。当家庭承包经营的能量充分释放后,如何让传统农业尽快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村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成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面对的攻坚任务。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强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文化与特色农业的有机结合,鼓励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企业及个人工作室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201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这让人们看到了创意农业的重要作用与美好前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将农业当作工业的“小侍女”对待,导致农业弱质、农村凋敝等一系列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欧盟提出“多功能农业”概念,呼吁全面系统地考虑并协调农业的各种功能。进入90年代,创意农业首先在欧洲出现,它吸取了“多功能农业”的内涵并有所拓展,在欧洲各国开花结果,荷兰模式、法国模式、德国模式等对世界各地的创意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专家指出,创意本身不是产业,只有和其他行业相结合才能凸显出它的巨大价值。在创意经济时代,创意所释放的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动力,农业同样需要创意。下列一组材料,集中收录了部分专家学者对创意农业的理解。专家A: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基础,充分应用美学、艺术学、生态学、农学、养生学、景观学、知识产权学、休闲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盈利性、高附加值)、“四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达到“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目的,满足游客“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需要,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专家B:创意农业不是简单的休闲观光。它与传统农业只是提供物质服务的功能不同,更主要的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服务和精神享受。创意农业以自然景观为载体,结合文化元素,将农业产业与当地的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创意性组合,从而实现场景公园式、休闲娱乐式的目标。专家C:创意农业有融合发展的趋势,是传承农耕文化资源的最佳载体。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融合了一、二、三产业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发展创意农业,必须充分挖掘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元素,把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开发作为创意农业挖掘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农业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农业建设的各个领域。专家D:创意农业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创意农业在中国是一个刚起步的朝阳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实施创意农业工程,可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专家E:当前一些地区的创意农业,创意层次低,方法和手段单一,科技含量不够、原创水平不高;一些地方盲目跟风,一哄而起,只重量的扩张,不管质的提升,低水平重复投资多,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现象严重,布局不合理;创意、技术、管理、营销人才都严重缺乏,更缺乏善创意、懂技术、会管理、知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创意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的磁山遗址发现了粟(谷子),从而推翻了学界以往公认的“粟”是从埃及、印度传播而来的结论,并将中国栽培粟的历史提早到距今8000年,河北省武安市也因此获得“中国小米之乡”称号,被中外考古界誉为粟文化发祥地。考古和史料记载证明,自新石器时期以迄隋唐,粟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全面承担着养育华夏子孙的任务。8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为应对人口增长对食物供给带来的巨大压力,开始了将野生植物进行人工驯化的艰难尝试。先民之所以选择粟作为首先栽培的农作物,是因为粟具有野生种分布广泛、抗旱耐瘠、生长期短等特性,且这些生物学特性与当时黄河流域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相契合,满足了先民对食物营养的渴求。隋唐以后,作为主粮的谷产量相对低下,虽仍保留了一定份额,但逐渐被小麦、玉米等外来作物所替代。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率大大提高,而谷子产业地位的下滑在这一时期也最为明显。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在商品化农业阶段,追求利润成为引导农民生产的主导动机,而种谷比较效益的下降,是谷子种植主战场丢失的直接原因。从世界范围看,任何商品化农业体系都存在单一经营的趋向,农业种植集中于一两种高产作物,以实现规模化效益和最大限度地增加单位土地的卡路里产量。这是世界近代农业的一种进步,同时也导致了农业生态不平衡的恶果。谷子种植的衰微,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应当说,这是市场经济负外部性的一种表现。然而,粟作为“五谷之长”,其文化意蕴的悠久性、丰富性及其深远影响,是其他农作物无法比拟的。在某种程度上,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就技术层面而言,我国2000多年前发明的播撒谷种用的耧车,是西方播种机的始祖。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通过对粟作栽培的长期实践,认识到早熟而棵矮的品种产量高,晚熟而棵高的品种产量低,这一洞见远远早于西方。就制度层面而言,粟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它不但是百姓向朝廷完纳租赋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官仓大量储积的“战备粮”和“救命粮”,而且曾作为官吏的俸禄、赏赐、补官拜爵和减刑免罪之物。就精神层面而言,自周朝起,粟就成为祭祀活动中的祭品,后稷则演化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谷神。即使在当今的语言文字、农谚典故、诗歌咏颂、日常生活、民俗信仰等方面,仍随处可见粟的印迹和符号。相关专家认为,要振兴古老的谷子产业,除了进行科技创新外,还须立足于深入挖掘、系统保护和发展粟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为谷子这一古老的农产品注入文化意蕴,为小米消费提供文化支撑。例如,河北黄粱美梦米业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高举“梦文化”和“粟文化”两面大旗,主推当地传统品种——黄粱梦古法碾子小米,“黄粱美梦”的故事成为其“金字招牌”。我国早期四大名米原产地——山西沁县、山东金乡、山东章丘、河北蔚县,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不约而同地将粟文化融入区域品牌营销之中。根据给定材料,谈谈我国创意农业产生的背景。(20分)要求:紧扣材料,概括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5年河北省公考《申论》真题

答案要点先整体概括背景,再具体阐述,总分结构,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其次答案要点使用短词短句作答,保证了答案要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符合题干“全面、语言简练”的要求,要点全部是从材料加工而来的,符合题干“准确”的 要求。最后要点之间互不交叉,呈现并列结构,保证了答案的独立性。

试题解析

1.根据给定材料,未限定具体作答的材料范围,说明答案来源于全篇材料,但是,背景材料一般是放在材料的开头部分,所以,着重关注前几则材料,考生读完材料即可知道本题作答的范围集中在材料1-3。

2.本题作答的主题是创意农业,而整篇材料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找到关键词出现的位置,很可能提示答案要点出现。

3.本题作答的要素是背景,背景就是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对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的部分。

4.注意要求:“紧扣材料”,即材料即为最大的实际,答案要点需要从材料加工,符合材料中的关键词;“概括全面、准确”,即保证答案要点齐全,不遗漏,尽量使用原词原句作答,用词规范,符合材料关键词;“条理清晰”,即需要分类阐述,保证具有层次性,适当使用关联词增加句子的衔接性;“语言简练”,即使用短词短句作答,保证要点简洁明了;最后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300字即可。

5.本题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背景的含义,从繁杂的材料中寻找出关键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gongwuyuan/8562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