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从

练习题库2022-08-02  24

问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从典籍记载来看,早期运河多称沟或渠,如邗沟、灵渠等,天然河道则称水,如黄河就被称为“河水”。尽管运河历史悠久,滥觞于灵渠、邗沟,甚或更早,但运河名称的产生以及“专称”的确定却是中古以后的事情。汉代“漕渠”名称出现,特指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的西起长安、东通黄河的水利工程。《说文》曰:“漕,水转谷也。”即通过水路转运粮食。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如唐杜佑《通典》记:“天宝二年,左常侍兼陕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载,“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商业运输、贸易繁荣的河段。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相反“运粮河”一词在北方区城多用来指称漕运河流。明代正史文献虽亦称运河,但一些专书、地方志仍多用漕河之名。《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且将运河每一段河道都加上漕字,使之有“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之别”;后者则直接称运河:“运河自京师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余里,又自京口抵杭州,首尾八百余里,通谓之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毛泽东《实践论》中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运用这个观点,结合资料1,分析运河名称的历史变化。(20分)要求:(1)对观点的理解正确,运用得当;(2)分析深刻,逻辑清晰;(3)字数不超过35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9年浙江省公考《申论》真题(A卷)

本答案首先对观点进行了阐释,并将这一观点运用在对运河名称变化的分析中,做到了理解正确,运用得当;对运河近千年名称的变化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得名缘由,做到了分析深刻,逻辑清晰;字数控制在350字内,符合答题要求。

试题分析:

1、本题作答要求对观点的理解正确,所以需要考生先写出观点理解的内容。

2、要求分析运河名称的历史变化,且分析深刻,需要考生不仅写出各个时期运河的名称,还要分析得来这一名称的原因。

3、本题的难点在于时间脉络过长,信息点分散,容易遗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gongwuyuan/8560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