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 【背景链接】 为了培养大学生,一些

资格题库2022-08-02  15

问题 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背景链接】为了培养大学生,一些农村家庭举全家之力,甚至不惜砸锅卖铁,是否值得?最近几年,这个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经常被拿到舆论场中讨论。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心态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生身上“天之骄子”的光芒确实不再像原来那么耀眼。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从此衣食无忧、飞黄腾达。有人通过简单的比较得出结论:普通大学生毕业,月工资可能也就三五千元,还不如工地上的“搬砖”工人,因此农村家庭不如早早让孩子进入社会工作。【提出观点】这种读书无用论的看法是片面的,由此推出的结论也是狭隘的。尽管,有没有上过大学已不再是影响收入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教育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可能,却是过去、现在、将来,始终不变的法则。正如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一个桥段那样:留学国外的主人公在餐馆打工补贴生活,遭受老板娘的苛刻对待,一位好心的顾客悄悄给他小费,还说,“你还年轻,会走得很远,而她一辈子只能呆在这里”。很多人都有年轻时受人白眼、遭受挫折与磨难的经历,是教育让他们成就理想,抵达人生事业的远方。【意义分析】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呈多层次发展格局。推进教育减贫,不仅要让贫困子弟上大学,更要为优秀贫困子弟上一流大学创造条件。不管是通过远程直播教学等技术手段,还是开展师资交流、鼓励师范生到农村任教,要确保农村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享有公平的机会,不让他们在起跑线上落后。当然,体现教育减贫的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像其他投资那样“立竿见影”。但是无论如何,只有教育水平真的搞上去了,才能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才能为国家的长远稳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新的产业革命,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发挥才干。现在,高学历者在产业一线工作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那种认为打工就是到工地上“搬砖”的想法早已过时。哪怕是送快递,知识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延边大学一位博士生因为家境贫寒兼职送快递,自创快递编号法,工作效率达到普通快递员两倍以上。太多的例子证明,在现代社会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工匠”,离不开知识和教育。【参考对策】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不断地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扶智造血”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发展能力和就业技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放在优先位置,以重大教育扶贫专项工程或项目为抓手,显著增加贫困家庭和个人获得职业技能与增加经济收益的机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与新型城镇化和居民社区建设相结合,引导易地搬迁农户向社区和学校片区集聚,避免由于资源相对集中带来新的教育贫困现象。采取优质师资引进、课堂教学改革、对外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贫困地区孩子主动求学、求发展的内在动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教育扶贫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因地因时施策,加强和改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依据新型城镇化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建设区域性技能培训中心,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提高贫困户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困难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育适应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教育扶贫事业,形成教育扶贫的合力,需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建立责任共担机制,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相应的监测指标,反映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的贡献。将评价指标的国家标准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使指标监测功能体现教育脱贫的“底线+可持续”原则,通过指标监测提高教育扶贫效益。

选项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www。jinkaodian.com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gongwuyuan/8552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