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丰收的季节,陕北高原到处是红彤彤的苹果。63岁的赵家村村民老赵

免费题库2022-08-02  21

问题 材料一  丰收的季节,陕北高原到处是红彤彤的苹果。63岁的赵家村村民老赵看着果实,满眼的喜悦。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四十年来他用劳动创造了财富,改变了自己家的生活状况,也见证了他们村乃至黄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常前胸贴后背,每天除了想吃还是想吃,饿得不行呀。”回忆起那时的生活,打开话匣子的老赵苦笑着。  苦菜、烧圪卷、麻汤饭、酸菜现在作为特色饭菜招待远方客人,可在老赵眼中,这些都是有时代印记的饭菜,“那时就是吃糠叶饭,偶尔吃个玉米窝头都幸福得不行。”老赵说。  那个年代人们主要是为吃穿发愁,孩子们盼望着正月到来有肉有饺子吃,条件好点的才能穿上新衣服,最难熬的要数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份了,常常吃不上饭。“记得当时村里有一户人家,买回来的猪肉还没做熟就被孩子们吃得差不多了,日子过得太辛酸了。”老赵感慨。  1978年,“包产到户”的消息传遍了黄土高原的乡间田野,大家都期待的分田到户,让老赵看到了希望。“把地分到户以后,村民干劲十足啊!天不亮全家劳动力都上山劳动,直到晚上天黑透才回家。山地上全部种的是小麦、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平地上家家户户都种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不到第三个年头,交过公粮后,自家的粮仓再也没有空过。”老赵说,从那时起,孩提时代憧憬的顿顿吃白面,成为了家常便饭。“早上吃白面馒头,下午吃白面面条,招待亲戚客人再也不用问邻居家借粮了,肉也不再是过年的奢侈品。”老赵回想着过往,脱口而出。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老赵家里吃的穿的都解决了,口袋里也有些余钱,他就开始着手解决住的问题。在村里,盖新房的不止老赵一家,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村民开始兴建住所,改善居住环境。如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早已是陈年往事,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成了普及品,网络、汽车和智能设备也走进农户家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黄土地上的农民也在感受着不一样的社会气息。老赵不断从报纸书刊上获得社会变革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也一步一步改变着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  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老赵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放弃种植小麦转而种植苹果,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种麦子你吃啥呀?”“咱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好把式,种苹果能行吗?”当初许多村民劝他放弃,然而“一根筋”的他并不为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如今,长得郁郁葱葱的果树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你看看我这苹果,个大皮薄有甜度,看着就有胃口。”老赵笑着说。  “种苹果也是辛苦,但是钱袋子鼓起来了呀!”老赵说。现在10亩苹果每年可收入八九万元,尝到甜头的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还添置了许多果园农业机械。他指着远处的山峁说,那边有他新建的10亩果园,等新园挂果,他的收入可以再翻一番,即使将来老得干不动了,20亩果园流转给他人坐收流转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站在老赵家门口,大门左右角上的两只洁白的陶瓷鸽子造型栩栩如生,枣红色瓷砖上写着“吉祥如意步步高,一帆风顺年年好”。走进院内,硬化过的院落再也不怕雨天泥泞不堪,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自来水流个不停,干净整洁的玻璃替代了过去糊窗用的麻纸,院子一旁新建的果库即将投入使用,整个院内散发着勃勃生机。站在村口往村里看,一排排窑洞跟城里的小区一样,整整齐齐。  “真是没想到我现在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翻着老照片的老赵感慨道,“想跟老伙伴唠几句,手机拿起来就打,想看看新鲜事,微信上多着呐。想到县里买东西,村口一天有好几辆班车。村里还建了一个图书室,摆上了科学种养殖的有关书籍。晚上,大伙自发集合在村民广场,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也有了休闲的好去处。这两年,大家还结成团,到北京、内蒙转了转,可开心啦。”  “改革开放富百姓,党的政策暖人心;发展是条致富路,奔向小康永不停。”这是老赵经常念叨的一首打油诗,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的政策引领下群众脱贫致富的心声。  材料二  丰收时节,沉甸甸的稻谷被阳光涂上一层金黄,喜悦写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人脸上。40年前,在这个小村庄,18个鲜红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40年来,小岗村从摁下手印“大包干”到土地确权颁证领上“红本本”,再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不仅让小岗村的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也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围绕土地做文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不断增加农民获得感,始终是小岗村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土地确权颁证和土地三权分置后,小岗村村民老严把自家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流转给一家企业,自己则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全家年收入大幅增长。“村里的一系列改革,真正改到我们心里去了,不管怎么改,老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失,改革促进了增产增收,得实惠的还是我们老百姓。”老严说。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户人的命运变化映照着整个国家的沧桑巨变。  老洪曾是D县花溪镇的一名乡医,从医46年的他见证了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进步轨迹,也感受着居民养老、医疗需求的增长态势。过去,他看病依靠的是“老三样”: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现在又增加了彩超仪、CT机、X光机。  随着年龄增长,老洪自己也成了医院的常客。尽管经常往医院跑,老洪却很沉得住气,医改带来的花钱少、报销快、技术优良、服务贴心,让他从内心深处对去医院看病没那么恐惧。就医条件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以前老百姓最怕生病,住上一次院,一年全白干”。日益完善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让老百姓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2018年9月,老洪因冠心病发作,第三次住进D县人民医院。一周后,老洪病情稳定办理出院,家庭医生小杜开着私家车来接老人。“咱一个老农民有了自己的专职医生”是老洪逢人便炫耀的事。杜医生每周都会主动上门为老洪测量血压、指导用药,为老洪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结合实际提供细致精准的医疗服务。  今年春节,N县下沙村老何一家热热闹闹地过了乔迁新居后的第一个团圆节。“以前,全家7口人住在老房里,基础设施不齐全,生活非常不方便,亲戚朋友来了都很尴尬。现在家里宽敞了,亲戚朋友过节你来我往,热闹得很呢。”老何说。其实老何家里早就想换大房子,但苦于经济压力无法实现,现在政府棚改政策好,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方式,老何告别了生活数十年的老房子,住进了新小区,圆了他的新居梦。在N县,像老何这样因棚户区改造工程获益的家庭共有1177户。  4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40年来经济的发展,在点滴的民生改善中,找到了生动而深刻的注脚。从医疗到住房,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幸福花开的故事生动地写进了人民心间。  材料三  蜿蜒盘旋的山路、生机盎然的苗木,时值初冬的F县罗坝村苗木种植基地,漫山的红枫、桂花和玉兰苗木让人心旷神怡。  有着20年苗木种植经验的老周,从自家5亩责任田起家,如今已经是邻里皆知的苗木种植大户。在他的示范带领下,周边村民纷纷投身到荒山种树的大潮中,全镇上万亩荒废的山丘地重新披上了绿衣裳。老周说:“当初是为了谋生养家,但种着种着,山绿了,环境好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接踵而至。”  F县地貌以丘陵为主,传统农作物种植业很难有起色,年景好的时候也只能是解决温饱。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以来,F县开始规模种植绿化苗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全县苗木产业种植已逾33万亩。  老周说,从全国来看,F县是数得上的老苗木产区,不仅品种多,而且规格全,有一整套苗木培育、种植、销售的队伍。仅他所在的罗坝村,苗木产业最兴盛的那些年,苗木经纪人就多达200人。当时的客户群不仅覆盖全国各地,有的苗木还走出国门,卖到意大利和韩国。在这之前,老周怎么也想不到,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苗木,市场竟有这么好,“大伙儿站在山包边就把买卖给做了。”  到2013年,全国各地苗木种植纷纷兴起,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逐渐凸显。此外,随着城市化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绿化和美化,彩化和艺化苗木正成为主流。伴随而来的则是苗木行情整体下滑,价格下跌导致苗农收入大幅度减少。老周深有体会,“像从前那样的传统方式,很难再有市场。”  在F县苗木种植的几十年发展道路中,不少苗农走过弯路、吃过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难题就是,市场需要什么,苗农就一窝蜂种植同一个品种,最后导致产品过剩。苗木卖不出去不说,还占用大量土地,最终只能被苗农忍痛当柴烧砍掉。  F县苗木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相比较过去小而全、品种多的状况,苗木种植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才是当下的发展方向。”县林业局李局长说。  “没有市场卖不出去的苗子,只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苗子。”李局长的话一针见血。在他看来,换个思维来理解,市场下滑期就是苗木产业结构的一个调整期,也是提升标准的过渡期。虽然行情不比从前,但标准化种植的苗木市场仍然存在,树冠统一的苗木还是供不应求。“要跟市场接上轨,不仅品种要好,树形要好,档次也要提高,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苗木才有出路。”  要转型,怎么转?难题摆在了作为传统苗木大县的F县面前。“用过去的生态成果来发展旅游产业,形成‘绿色银行’,进一步增加苗木附加值。”在县委金书记看来,这不失为一条打破僵局的路子。2015年,F县以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突出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一产、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产业兴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生活富裕的保障,也是汇聚人财物力支撑乡村振兴的原动力。”金书记的一席话,道出了苗木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登上位于F县苍山林海的观景台,放眼望去,五彩斑斓的苗木尽收眼底,这里是国家生态公园,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万多亩的苗木基地辐射周边5个村,目前拥有各类精品苗木100余种。全县7个乡镇,通过这几年发展林苗两用林,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环境美了,生态好了,游客来了,人气越来越旺。”看到苍山林海的变化,县外宣办王主任感慨道。这两年,F县举办的观花节、采摘节、旅游节,一天就来好几千人,通过一产带动搞活三产,让当地百姓实实在在受惠。  从民间自发种植到引进企业入驻运营,如今的F县通过加大林业招商力度,引进了省内外30多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影响并改进了F县原有的苗木生产结构,标准生产、规模布局的工厂化育苗新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产品涵盖观赏绿化苗、经果林苗、用材苗、花卉、盆景和草坪地被等六大类400多个品种,年销售7亿多株,交易额40多亿元。  如今,苗农们尝到了转型发展的甜头。市场份额没少,赚到的钱更多。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产业结构及时调整,激发了苗农的种植热情,促进了苗木产业的发展。去年,老周所在的罗坝村人均收入就高达26400元。  材料四  2018年4月22日,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青岛市民刘女士领取到了国家人社部签出的首张电子社保卡。在接下来的短短几个月里,电子社保卡迅速普及,丽水、福州、新余、九江、广州、南宁、海口等多地群众陆续申领到电子社保卡。  成都市民王女士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掏出手机进行申领。“把社保卡‘放进’手机,只需几十秒,简单的很!比如,从支付宝里点击‘城市服务’,选择所在城市,通过‘刷脸’认证就行了。以后办理相关社保业务,忘带社保卡,用手机扫码也能办。”据了解,为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电子社保卡申领渠道丰富多元,不仅包含各地人社部门官方APP,各地政务服务APP、还有社保卡发卡银行APP、支付宝、微信、平安一账通、云闪付等社会渠道APP,持卡人可自愿选择申领渠道。  工作人员介绍,电子社保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手机端显示电子社保卡二维码,用于信息系统识别人员身份、缴费结算、办理业务;二是手机端显示的与实体卡一致的电子社保卡信息,用于人工核对并办理业务。  目前,全国统一的电子社保卡已经在26个省份、230个城市发放。随着一个又一个城市被“点亮”,“电子社保卡地图”上星光熠熠,“一部智能机走天下”的梦想照进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在加紧推进。着眼群众需求,回应社会关切,不断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是移动互联网‘助力’人社服务的缩影。”工作人员说,“我们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充分满足群众诉求,建立了全国社保卡服务平台,迎来了电子社保卡,开启了‘人社移动服务’新时代。”  电子社保卡以实体社保卡为基础,与实体社保卡“一一对应”,是社保卡线上应用的有效凭证。部分先行地区通过多项民生服务精准发力,让这张“无形卡”发挥出“大能量”。  南宁市将电子社保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持卡人仅需提供电子社保卡二维码即可出入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实现“一码通城”。宁夏自治区、西宁区、潮州市等地区结合电子社保卡开展医保移动支付相关业务,持卡人在药店展示电子社保卡二维码,便可购买药品,用卡体验大幅提升。青岛市推出“电子时间银行”这一创新应用,为志愿者提供长期可靠的记录管理和通存通兑功能,践行了社保“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承诺。此外,还有更多城市通过电子社保卡开通了就医服务功能,就医时出示手机端电子社保卡,看病后不用排队就可直接线上缴费支付。  电子社保卡全面推进应用的同时,各地人社部门不断加强基础支撑平台建设、“互联网+人社”服务矩阵建设、社保卡金融功能应用、对外协同服务平台建设等。电子社保卡应用将在实体社保卡应用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身份认证、缴费结算、业务办理的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查询社保权益记录、办理待遇资格认证、办理参保缴费等功能也会相继上线,电子社保卡还将逐步嵌入到各地政务服务、智慧城市、金融服务等应用场景。  今年年初,福州市民曾女士因为流行性感冒来到药店,从走进药店,到付款完毕,只用不到十分钟。“以前忘带社保卡又急着买药就多花不少钱,现在,动动指尖,省时省心。”她告诉记者,领取电子社保卡以来,自己买药都是靠“扫码”,每次结算都很顺利,“在我的推荐下,电子社保卡已成为身边亲戚同事们的‘标配’。”  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电子社保卡以实体社保卡安全体系为基础,结合电子认证、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安全技术手段,构建了网络与持卡人之间的有效连接,从而确保“实人、实名、实卡”。用电子社保卡在手机端查询信息、办理业务时,借助在线认证、密码验证、人脸识别、风险控制等多种认证方式,能够确保“是我办事”“是我查询”,不用担心被冒用、盗刷和信息泄露。  2018年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超过12亿人,覆盖全国88%的人口。下一步,随着电子社保卡的推广普及,社保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应用服务体系将全面建立,置身社保卡多元化服务生态圈中,持卡群众将获得更为广泛、细致、贴心的服务,尽享信息时代的“速度与温情”。   二、作答要求  问题一  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张家村发生的变化。(15分)  要求:  (1)分成几个方面,分条陈述;  (2)全面准确  (3)不超过200字。  问题二  给定资料2中提到“40年经济的发展,在点滴的民生改善中找到了生动而深刻的注脚。”请跟进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  (1)紧扣材料,全面准确;  (2)分析透彻,条理清晰;  (3)不超过300字。  问题三  给定资料3提到了F县在2013年发展苗木产业时遇到的困难,请谈谈F县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25分)  要求:  (1)针对性强,内容全面;  (2)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3)不超过400字。  问题四  假设你是某市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进社区向群众推广电子社保卡。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介绍电子社保卡的宣传稿。(40分)  要求:  (1)紧扣材料,内容完整;  (2)格式规范,条理清晰;  (3)700-8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问题一:参考答案
改革开放提升了生活水平,表现为:一、解决温饱。分田到户,提高干劲,粮食充足。二、住房条件改善。兴建住所,改善居住环境,电器普及,智能设备增加。三、思想观念转变。探索经济发展模式,从种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收入增加;扩大种植规模,添置农业机械,实施土地流转。四、基础设施完善。住房外观美,院落硬化,修通水管,新建果库,房屋整齐。五、精神生活丰富。手机普及,联系方便,资讯丰富;交通便利,建图书室,休闲活动丰富。
问题二:参考答案
考前黑钻押题,超压卷
一、这句话指40 年来的经济发展,使我国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具体体现在:1.改变了农村面貌,提升了百姓生活水平。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土地确权颁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促进增产增收,增加农民获得感。2.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改善医疗条件,提供花钱少、报销快、技术优良、服务贴心的服务;专职医生定期上门,提供细致精准的医疗服务。3.实行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居住条件。推出棚改政策,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方式,改善住房,完善基础设施,方便生活。
问题三:参考答案
一、F 县遇到的主要难题是市场饱和,亟待转型破局,表现为:1.盲目种植,同质化严重,供大于求,跟不上市场多元化需求转变。2.行情下滑,价格下跌,收入减少。3.土地被占用,苗木资源浪费。
二、破解的主要对策是调整结构,提质增效。具体为:1.对接市场需求。转换思维,提高标准,打造品种好、外形美、档次高的产品;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突出产业支撑,建立苗木生产基地,精品化种植;发展林苗两用林,多元化、高效化种植,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发展旅游业,形成“绿色银行”,增加苗木附加值,走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3.打造工厂化育苗新模式。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运营;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坚持市场为导向,改进苗木生产结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布局;丰富品种类型,扩大产品功能覆盖面。
问题四:参考答案
办理“电子社保卡”,助推生活智能化
各位居民朋友:
2018 年人社部首次签发电子社保卡。它与实体社保卡一一对应,是社保卡线上应用的有效凭证。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手机端显示二维码,用于信息系统识别人员身份、缴费结算、办理业务,二是手机端显示的电子社保卡信息,用于人工核对并办理业务。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眼于群众需求,回应社会关切,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它是网络助力人社服务的缩影。特点如下:
一、办理简单,申领方便。手机即可申领,操作简单;申领渠道多元,可通过人社部等官方APP 和支付宝等社会渠道APP 等形式自愿申领。
二、全国普及,服务便民。此卡已在26 个省份、230 个城市发放;已建立全国社保卡服务平台,启动人设移动服务,让“一部智能机走天下”成为现实。
三、功能多样,应用广泛。此卡有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医保移动支付、电子时间银行、就医服务等功能;同时各地会加快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其身份认证、缴费结算、业务办理作用;查询社保权益记录、办理待遇资格认证、就医购药支付结算、办理参保缴费等功能也会相继上线,电子社保卡还将逐步嵌入到各地政务服务、智慧城市、金融服务等应用场景。
四、技术保障,安全放心。电子结算,省时省心;利用互联网安全技术手段和多种认证方式,不用担心被冒用、查询和信息泄露。
目前,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超过12 亿人,随着电子社保卡的推广普及和社保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应用服务体系的建立,持卡群众将获得更为广泛、细致、贴心的服务,尽享信息时代的“速度与温情”。
xx 人社局
xxxx 年xx 月xx 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gongwuyuan/8549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