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定资料 1.2017年1月9日晚,“最美基层文化人”颁奖典礼在H省音乐厅

最全题库2022-08-02  17

问题 一、给定资料1.2017年1月9日晚,“最美基层文化人”颁奖典礼在H省音乐厅举行,H省“最美基层文化人”名单正式出炉。以下是几位“最美基层文化人”的简要事迹。D市文化馆的王先生只有小学学历,自学成才。数十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便,自费跑遍了该市100多个乡镇村组,收集地方文化遗产资料三百余万字。利用在当地流传的“孟姜女传说”“荆河戏”等资料撰写了五部学术专著,著作的出版在当地学术界和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2.G省X县周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周氏祠堂。祠堂始建于明代,以前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有村民去里面祈福祭祖,平时大部分时间闲置。如今,祠堂被改造成了“周村文化礼堂”,门前挂起了“周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周村老年人协会”等牌子。放学后,村里的孩子结伴在这里看漫画;周末,老年人相约在这里聚会、看戏……周村的变化,利益于G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程的推动。截至2016年底,该省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约5000余个。一座座文化礼堂的建成,凝聚着乡村的文化底色,从物质形态上保障了乡村文化的栖息与传承。昔日几多落寞的废祠堂、旧庙宇,变成了山里人“快乐村晚”的大舞台。文化礼堂既是村里的荣誉殿堂,也是村史和个人成果的展示厅;既是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的乡村文艺的发源地,也是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好人好事的评比场……“旧瓶装新酒”,盘活了资源,传统建筑摇身一变成为新时代的“精神高地”。3.崎岖的山路上,清一色的老人,步履蹒跚,他们正翻山越岭赶往相邻的村庄去听戏:那儿有“老杨剧团”在演出!这是春节期间F省某山区真实的一幕。“老杨剧团”是由农民老杨牵头自发组建的农民剧团。春节以来,这个剧团已接到5单生意:有本镇的,也有邻镇的,有私人祝寿的,也有村委会邀请的,演出形式涵盖采茶戏、歌舞、器乐表演等多个门类。尽管只是利用农闲季节、晚上和节假日时间演出;但在当地拥有不少“粉丝”。从2014年5月组团到今天,“老杨剧团”的演员人数从4人发展到20多人,甚至还有“90后”新鲜血液加盟,“老乡们说我们自己编排的戏有乡土味,比县里剧团的演出都好看。”老杨脸上满满都是自豪。“打麻将?谁有那闲工夫!年节是村里人聚得最全的时候,大家一起唱戏、耍社火,都一心指望在全县社火大赛、戏剧大赛里拔头筹呢!”2017年2月18日,L县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66岁的赵大爷司鼓,他62岁的老伴杨大娘旦角,夫妻一唱一和,乐在其中。作为该村业余剧团的发起人,赵大爷不但把自家的服装、道具免费提供给剧团使用,还义务培养年轻人学习表演,一心要让传统艺术后继有人。4.2017年1月30日,正月初三,家家户户还处在节日的欢乐气氛里,J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对辖区道路开展了春联春贴专项整治活动。过年期间上街撕春联,让在节日期间的民众难以理解。网民质疑,城管是不是管理得太多了?贴春联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被制止,太粗暴了!为此城管部门在官网上做了一个公开解释,回应说:“贴春联贴‘福’字,是传统风俗,在带来喜庆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和视觉污染。节日过后,破旧凌乱的春联春贴不但失去了营造节日气氛的作用,还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基层是文化的展现园地。文化之功,如滴水穿石。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自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将实现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文化服务思路的转变,要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基层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办,只有让群众“点菜”,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才能激发起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基层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或许漫长,但只要改革围绕群众一步步展开,必能赢得所有基层民众的点赞。二、作答要求:1.如果你是民警小邢,请结合文化部的通知要求,给辖区内的年轻人写一份以“远离网络'三俗',共建网络文明”为主题的倡议书。2. J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所开展的春联春贴专项整治活动遭到网民质疑和民间舆论的抵制,请你对这一事件做出评析。3.“给定资料”呈现了当前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一些新现象,请对此进行归纳概括。4.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主题,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选项

答案

解析 1、“坚决抵制‘三俗’,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
各位青年朋友:
当前,网络已与我们的生活深度融合,但网络乱象丛生,“三俗”内容比比皆是,既影响网络秩序,又危害身心健康,误入歧途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为此,我郑重倡议,愿大家坚决抵制“三俗”,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坚持依法上网。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我们必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录制、不传播“三俗”等违规内容,建设网络清朗环境。
坚持文明上网。网络不能成为文明荒原,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道德阵地,弘扬文明风尚,远离网络“三俗”。
坚持理性上网。网络环境乱象丛生,我们要明辨是非,规范网络行为,避免误入歧途。
网络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让我们信守倡议,抵制“三俗”,弘扬网络文明,共建健康网络环境。
2、1.活动过于简单粗暴。
2.春联是文化传承,寄托了百姓的希望。
3.城管撕春联,伤害民众感情,破坏传统习俗。
4.改进检查办法、听百姓意见。
3、当前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一些新现象有:
1.传统建筑成“精神高地”;
2.农家书屋与电商互利互惠;
3.阅读空间兴起;
4.群众自办文化热情高涨;
5.“网红”群体兴起。
6.参与途径创新。
4、激发群众热情 创新文化服务
俗话说,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公共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提升知识水平,是我国政府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虽多,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政府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群众“口味”。我们需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激发群众热情,让文化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创新文化服务,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多年来,囿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供给思想,我国部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依旧是政府唱主角。提供何种文化,采取何种方式,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这种老旧方式忽视了基层实际需求,虽然花费不菲,但群众并不买账,部分机构“浑水摸鱼”更降低服务质量。以农家书屋为例,全国政协曾在调研中发现,一家书屋中商务宴请的图书多达七本,微机编程的图书更有十二本之多,完全脱离基层需要。这一问题充分暴露出政府“端菜”对群众需求的忽视,只有转变方式,由群众“点菜”,才能让群众掌握主动,避免国家资源浪费。
创新文化服务,可以传承地方文化。群众是基层文化服务的主体,他们对基层文化有着最深的了解,改革基层文化供给结构,可以激发群众热情,让他们深度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在文化服务活动中传承发展。湖北农村医生赖晓平,在巡诊治疗时,发现了众多农村文化遗产,他潜心整理文字,邀请老人示范,并选取民间歌手,最终确保原生态秧田号子《啰啰咚》唱响舞台,不仅丰富民间公共文化活动,更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江苏省地方文化遗产众多,无论是评弹、昆剧,还是剪纸、云锦,无不具备独特韵味,正需激发群众热情,将其融入文化服务之中,确保薪火相传。
创新文化服务,可以塑造和谐氛围。当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群众收入水平提升,此时若是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难免导致低俗文化“乘虚而入”,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由此破坏。近年来,赌博恶习在农村愈演愈烈,部分家庭由此矛盾冲突不断,传统乡村的和谐氛围一去不返。反观宁夏隆德县,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以花灯表演、社火比赛等活动激发群众热情,鼓励他们主动参与,避免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现象出现,丰富业余生活。可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可以抵御低俗文化在基层的传播,呵护传统乡村的和谐氛围。
多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忽视民众诉求,浪费国家资源,同质化问题严重,设想虽好却难以实现。如今,供给侧改革的大幕拉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由政府转为群众。相信随着群众热情被激起,社会资源将合理应用,传统文化将薪火相传,基层社会将和谐安宁,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gongwuyuan/8547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