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物的猎杀归根结底是“供需关系”,背后是难以遏制的心理欲望。比如一些濒危动物在

练习题库2022-08-02  32

问题 对动物的猎杀归根结底是“供需关系”,背后是难以遏制的心理欲望。比如一些濒危动物在其自身价值之外,倘若产生了资产价值等,就契合了“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准则。还有的时候,有些人毫不掩饰自己的畸形欲望,拿吃来说,如果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总有人想对菜单外一探究竟。如果想妥善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恰恰就要从道德义务入手,在人类和生物之间建立好伦理规则。而观念的改变有赖于更深刻的认知,人们一定要认识到,“物伤其类”不仅仅是指“远方的人和我有关”,甚至远方的所有生物都和自己有关,尤其是那些濒危的重要保护生物,在它变成盘中餐、身上衣的时候,不仅意味着一种生物越来越少,还有可能触及生态环境,产生某种“蝴蝶效应”。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根本的道德义务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关键在于人类清醒而深刻的认知C.难以遏制的心理欲望是人类猎杀动物的根源D.想妥善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需要在人类和生物之间建立好伦理规则

选项 A.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根本的道德义务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关键在于人类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C.难以遏制的心理欲望是人类猎杀动物的根源
D.想妥善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需要在人类和生物之间建立好伦理规则

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半部分先分析对动物的猎杀的原因在于人们难以遏制的心理欲望。后文给出对策——如果想妥善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恰恰就要从道德义务入手,在人类和生物之间建立好伦理规则。但是后文继续强调“而观念的改变有赖于更深刻的认知”,即伦理规则的建立、观念的改变更有赖于深刻的认知,此为文段的重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B选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tihaiku.com/gongwuyuan/851397.html

最新回复(0)